2025年7月,中国房地产市场迎来转机:住建部发布重磅政策,吹响行业复苏号角。 这不仅关乎亿万业主和购房者的切身利益,更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至关重要。
过去两年,房地产市场经历了深度寒冬。2023至2024年,商品房销售面积持续萎缩,百强房企销售额同比暴跌逾30%,多家龙头企业深陷流动性困境。 土地财政收入也大幅缩水,2024年较峰值时期下降近40%,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剧增。 这一严峻形势迫使政策制定者重新审视房地产调控策略,力求扭转颓势。
7月15日,住建部召开专题会议,部长发表了备受瞩目的重要讲话,并随后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清晰地释放出三大关键信号,预示着房地产调控政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精准调控,稳市场、防风险、保民生,多管齐下。
第一,房地产金融政策转向积极支持: 住建部携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推出力度空前的金融支持政策,以史无前例的低利率和宽松的首付比例,提振市场信心。首套房贷利率下调至3.8%的低点,较2024年底下降0.5个百分点;二套房贷利率降至4.2%,创近五年新低;一二线城市首付比例统一降至不低于20%,三四线城市可降至15%。政策发布后,一周内全国30个重点城市房贷申请量环比激增35%,创下2023年以来新高。这并非孤立之举,而是应对2025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4.8%,低于5%目标)和消费、出口乏力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必要之策。稳定房地产市场,已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支柱。
展开剩余71%第二,住房保障体系全面升级: 2025-2027年全国住房保障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启动,计划新增保障性住房680万套,总投资约2.5万亿元,其中2025年完成230万套。 最值得关注的是,该计划首次将中等收入家庭(收入在当地中位数80?20%区间)纳入保障范围,覆盖面大幅扩大。 更令人瞩目的是,住建部积极推动政府主导、多元供给的保障房建设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预计内部收益率可达5?%,吸引了超过50家大型房企参与,预计将带动超过5000亿元社会投资。此举既缓解了政府财政压力,也为房地产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有效平衡了住房的居住属性和投资属性,完善了房地产长效机制。
第三,房地产企业纾困措施全面升级: 住建部与国资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优质房企并购重组的实施细则》,设立1500亿元规模的并购专项基金,支持国有企业参与民营房企并购重组。 该细则尤其关注那些拥有优质土地储备但暂时流动性不足的区域性龙头企业,鼓励通过股权收购、定向增发、项目合作等方式进行重组。 政策发布两周内,已有12家国有企业与8家民营房企达成并购或重组意向,涉及项目超过200个,总货值约3800亿元。这不仅有效化解了房地产企业风险,防止了系统性金融风险,更保障了房地产项目的顺利交付,维护了社会稳定。与以往主要关注“保交楼”的政策相比,此次政策更着眼于行业整体结构优化,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和经营模式转型,促使企业从规模导向转向效益导向,建立更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政策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值得称道。 “因城施策”原则贯穿始终,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政策。 截至2025年6月,全国300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已有157个城市出台了本地化房地产支持政策,包括放松限购、下调首付比例和发放购房补贴等。
政策效果已初步显现。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6月全国70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0.3%,结束连续18个月下跌的颓势。 二手房市场也出现回暖。房地产相关股票指数在政策发布后五个交易日内上涨12.7%。
然而,房地产市场仍面临深层次问题:人口结构变化、城镇化率趋于饱和、居民杠杆率高企等。 住建部内部报告预测,到2030年,商品房年销售面积将稳定在10亿-12亿平方米区间,房地产投资占GDP比重将降至8?0%。 行业发展将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
此次政策调整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中国房地产调控进入精准调控时代,目标从单纯稳房价转向稳市场、防风险、保民生。 对投资者而言,保障房建设、存量房改造、城市更新等领域将涌现新的投资机会,但需警惕区域分化风险。 对购房者而言,当前可能是近年来较好的入市时机,但需理性决策,避免盲目跟风。 从长远来看,这些政策将有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软着陆,并为长效机制建设奠定基础。
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高管对政策持谨慎乐观态度。 他们认为,政策效果需要时间显现,市场完全回暖预计在2025年下半年。 国际市场也密切关注着中国房地产政策,多家国际投行上调了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评级。
最终,2025年7月住建部释放的三大信号,是对市场困境的回应,更是对未来行业发展方向的指引,体现了决策层的智慧和决心。 房地产市场未来走向,仍需持续关注和深入分析。
"
发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大牛时代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